探索造纸术,传承古法精神
当你路过一片竹林时,或许你的心情是那么的平淡无奇,或许你会赞叹它是大自然的精灵。当今天我和萧报的小记者们走进戴村镇的顾家溪村后,再回头仰望那片竹林,眼前浮现的不再只是一片绿色的生机,而是古代人民无限的智慧和辛劳。
刚走进古法造纸展示厅时,一件件陈旧的木质工具,毫不起眼的出现在我眼前,这也太无聊了吧!随后,在石头哥哥的带领下,我们首先观看了古法造纸术的影片,随后,村里的一位顾爷爷给我们演示了“抄纸的流程”,他小心翼翼地把一块一米多的长方形筛网,轻轻的放在一个带着把手的木质工具上,让工具的下端竖着浸入水中,再放平,待水中的纸浆落在筛网上时,把后端轻轻往上提,慢慢地露出水面,这一步要非常小心,不能太快,也不能太慢,太快纸浆会被水冲走,影响一张纸的厚薄,太慢了浪费时间。在以前为了运到洛阳去卖钱,一天要做几千张,可想而知,那个时代的人们,是多么的辛苦啊!这只是造纸过程其中的一步,顾爷爷告诉我们,从竹子开采到一张纸的诞生,要经过断青,削竹,拷白,浆料,翻摊,热锅等等20多道程序呢!每一道工序都要耗很多的人力和时间,要想尽快做出一叠纸来,还靠自己在多次的尝试中不断摸索经验,这真是不辛苦难智慧啊!
最高兴的是,我们还体验了脚礁摏料,抄纸和开纸,看着大家漫无忌惮地瞎捣一通,我笑得差点岔气了!立马计上心来,轮到我的时候,我看准料堆积的高度,木棒一捣一个准,让石模中的料铺得均均匀匀。我还学会了边玩边思想,我用排队的空隙,采访了另外一位顾爷爷:“古代的纸有什么用途呢?”“为什么古代的纸是黄的,我们的作业本却是白的呢?”“为什么发酵的时候要放入石灰水中呢?”顾爷爷一脸慈祥,笑容扑面,一一回答了我的问题,他说:他们的造的纸,好的用来书法练习,差一点的当手纸。我们现在的作业本是加了增白剂和一些化工物质的,利用石灰遇水发热的性能来让竹子发酵,最后石灰水是要被全部洗掉的……在爷爷的一字一句中,我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,爷爷对祖上流传下来的造纸术的那份执著与爱慕之情。
虽然现在的高科技已经取代了古代造纸术,我相信,造纸术的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