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乡的那条河
我的故乡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一个知名的侨村——溪连村。在村边,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,一直流向九龙江。她是我们村的母亲河,几百年来默默灌溉着两岸的良田,养育着我的祖祖辈辈。每当假期回到故乡,我都会和家人去那条小河边走走。那潺潺的流水声,仿佛是母亲河述说着她的岁月经历。
爸爸生于70年代,那个年代村子里大家都很穷,一个月难得吃到一次肉,很多物资都需要凭票供应。所以爸爸常跟我说,每当他们需要改善伙食时,他和伙伴们就会来到小河里。那时候河水清澈见底,鱼虾成群。他和伙伴们在河里戏水,抓鱼捕虾。在那贫困的日子里,这条母亲河不光赠予了他们丰富的食物,也赠予了他们快乐的童年记忆。
80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故乡的农村。分田到户,农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田地。个体养殖也不再是资本主义尾巴。内心活络的乡亲们开始养起了鸡鸭,养起了猪牛,不光为了能吃得更好,也为了让自己的口袋更为充实些。所以陆续开始有些小规模的养殖场沿着母亲河两岸建起。于是母亲河接纳着那些混杂着动物粪便的污水,开始变得浑浊。她痛心地看着在她怀里畅游的鱼虾日渐稀少,她的声音不复往日的欢快。但是,她看到乡亲们能吃饱饭了,有肉吃了,口袋里开始有多余的钱了,她默默的忍受了。
时光一晃到了90年代,尝到甜头的乡亲们开始变本加厉,不断扩大着母亲河两岸的养殖场规模,从上游至下游,到处都是嗷嗷的猪叫声。每天巨量的粪便污水排向母亲河的怀抱。再后来,两岸又出现了小作坊的工业,未经排放的工业污水也流进了母亲河的怀抱,在她原本就溃烂的伤口上狠狠地再插上一刀。自此,听爸爸说,他再也看不到他儿时的那条河了。河道浮游生物疯涨,垃圾淤阻,臭气熏天,鱼虾死绝。母亲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。她用仅存的微弱的声音向乡亲们哭诉着。可这时的乡亲们,大家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,他们沉浸在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变化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中,他们早已忘记了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母亲河已满目疮痍。
终于有一天,国家领导人提醒了乡亲们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牺牲环境带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。至此母亲河也迎来了重生,两岸的养殖场,工厂纷纷被取缔,关停。大型的挖掘机械有如医生手中的手术刀,挖去她身上的烂疮,精心调理,让她渐渐恢复了往昔的欢声笑语。鱼虾又重新回到了她的怀抱,白鹭也愿意到此小憩一阵。乡亲们开始搞起了生态农业,厂房也完成了现代化,无污染的变化。人们变得更有钱了,家家户户基本有了小轿车,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爱护他们的母亲河了。
故乡的母亲河,不光见证了我和父辈的成长,更见证了祖国从建国初的积贫积弱,百业待兴至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,野蛮式的增长再到今天经济生态,稳健的长远发展。我希望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还能看到这美丽的母亲河,听她讲讲中国是如何从弱小变得强大,最终屹立于世界之林。